光伏:加强质保重测机制 建立行业控制标准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该线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

而今年友达也将与各国当地经销商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太阳能模组全区域销售网络(whole sale network),预计2010年底可完成全球经销据点建置产品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且技术含量高。

光伏:加强质保重测机制 建立行业控制标准

尤其是超白光伏玻璃在东北市场的推进,极大的推动东北地区太阳能的应用与开发。生产的超白光伏玻璃满足了国外市场的质量要求,产品订单纷至沓来……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表示要极力推动美国的太阳能市场。与此同时,超白光伏玻璃的销售网络也在不断扩张。天津光伏生产线目前正在筹建中,选址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地处华北重工业城市。面对国外市场对太阳能产品供应商极为严格的质量要求,信义超白光伏玻璃作为供应商之一,在产品质量上做足了文章,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冷端加工设备,攻破了重重技术难关。

此外,在今年4月初超白光伏玻璃又与日本最大的太阳能玻璃制造商签订了合作协议,产品已源源不断的销往了日本。东莞拥有一条日熔化量为300吨的超白光伏玻璃原片生产线,并有与之配套的切割、磨边、清洗、AR喷涂以及钢化的生产线,钢化年产能达500万平方米。苗连生表示,英利集团旗下的六九硅业一期3000吨多晶硅项目将于8月份投产,预计成本将在28美元/公斤左右。

中国有很多投机分子涉足多晶硅,但多晶硅不可能永远暴利。目前,中国几家多晶硅大厂的生产成本普遍在35美元/公斤左右,多数规模小的企业生产成本更是达到了每公斤50-70美元/公斤。新硅烷法技术在进一步成熟后,我们会考虑将这种新技术转让给其他同行。大多数国内企业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而六九硅业是国内首家采用新硅烷法生产多晶硅的企业。

50美元/公斤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晶硅都将维持在这样一个价格。苗连生告诉《财经》记者。

光伏:加强质保重测机制 建立行业控制标准

事实上,多晶硅高昂的生产成本已经迫使一些多晶硅在建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一些多晶硅生产线在投产后即陷入休产状态。苗连生透露,目前生产多晶硅主要有两条工艺路线:改良西门子法和新硅烷法。苗连生告诉《财经》记者,在低利润时代,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和改良西门子法相比,新硅烷法最大的特点是低能耗、绿色环保。

这意味着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竞争力相比国际巨头差距明显。多晶硅是目前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在太阳能利用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能源的诱惑下,多晶硅最疯狂时达到500美元/公斤,目前已跌至50美元/公斤。而日本德山(Tokuyama)这类国际大厂的成本只有20美元/公斤左右。

这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5月5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多晶硅已进入低利润时代,且暴利不可能再现,多晶硅进入优胜劣汰阶段。

光伏:加强质保重测机制 建立行业控制标准

尤其是,当市场价格降至50美元/公斤时,国内一些多晶硅企业只能面临亏损的现实否则,价格战的主动权掌握在海外多晶硅生产巨头手中,国内企业面临着价格危局。

同时,企业各条多晶硅生产线经过近两年的运营,达产率稳步提高。今年一季度,保利协鑫多晶硅生产成本降至约每公斤34美元的水平,突破了我国多晶硅行业长期以来成本居高难下的困局。目前,海外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约为每公斤30美元,国内企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打造全球竞争力。协鑫硅材料副总经理吕锦标介绍,随着企业在四氯化硅闭环生产技术上的突破,原本作为废气的四氯化硅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不仅提升了原料利用率,单位能耗也大幅下降。业内人士介绍,全球多晶硅行业一度被德国瓦克、美国Hemlock等海外巨头垄断。2010年第一季度,协鑫硅材料累计生产多晶硅3100多吨,同比增长近185%。

2010年3月,公司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已降至约每公斤34美元的水平。国内企业自2006年以来,虽逐步突破了千吨级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技术,但因技术掌握不全、生产线运营经验不足等因素,生产成本普遍维持在50美元以上的水平。

吕锦标介绍,协鑫硅材料的技术改造正顺利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每公斤30美元的国际先进水平。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协鑫硅材料是保利协鑫集团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多晶硅年产能达1.8万吨。

2008年下半年,全球多晶硅出现供需失衡,价格一路跳水,高成本已成为国内多晶硅企业必须逾越的门坎因为通过推广高品质太阳能的示范作用,海尔正在间接提高太阳能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

究其原因,并不是我国太阳能行业的技术水平不高,而是由于质量标准缺失,现有太阳能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所以一直以来,他们还是凭借着低质低价以及消费者的不知情在市场中得以生存。诚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所说,产品的零缺陷、质量的零缺陷将是消费者永恒的追求,建立一个负责任的、完善的质量联盟,不仅仅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维护自己品牌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品牌,海尔自进军太阳能行业以来就一直坚持最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牵头成立首个质量联盟是其立足消费现状提高产品质量的又一举措。

而太阳能质量联盟的成立,则为山寨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乃至危机。而真正拥有研发技术与生产实力的太阳能企业屈指可数,其它大多数都是山寨品牌,缺乏创新意识,只靠一味的抄袭模仿和低价销售进行恶性竞争,而这正是绝大多数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

海尔发起成立太阳能质量联盟,既是对广大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品牌的负责,因为质量的提升,毫无疑问,将为海尔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多的消费者满意度和更高的品牌美誉度。质量联盟树立行业新规范在此情况下,海尔发起成立的太阳能质量联盟为整个行业的重整带来契机。

而现状却是,目前绝大多数太阳能品牌都无法做到这两点,不但在生产中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服务方面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太阳能产品的信心。此外,通过与下游经销商的合作,质量联盟还加速了对高品质太阳能产品的推广和普及,直接为行业重整做出有利导向。

消费现状呼唤行业洗牌作为一个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总保有量占世界的76%,但是太阳能热水器的消费者整体满意度仅为53.9%。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消费满意度,海尔此次从源头抓起,联合了中国宝钢、金德、美国GE、德国拜尔等顶级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建立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并将零缺陷要求贯穿到太阳能生产、销售的每一环节,以此实现原材料、生产、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而对于海尔太阳能本身,成立质量联盟也同样是一个质的提升。专家认为,在太阳能质量问题频发的现状下,质量联盟的成立将成为推动整个太阳能行业洗牌的一大助力,近半数太阳能品牌或将面临出局。

作为海尔集团斥巨资投产绿色能源项目,海尔太阳能每年以10倍速的增幅高速发展,2010年海尔太阳能仅96天的订单量就超过了2009年订单量的总和,专为农村市场研发的超值系列产品表现尤为突出,自上市以来就凭借着品质、服务、价格的三重竞争力,在家电下乡市场一路领先,深受农民朋友喜爱。4月28日,海尔太阳能第30万台热水器在胶南太阳能工厂顺利下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国与使用国,产业规模国际领先。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需求背后,实际上要求的是太阳能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做到生产的零缺陷和服务的零缺陷。

对于此,专家表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市场的主导却是消费者,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实现太阳能质量升级,进行行业洗牌和重整才是解决之道。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树立升级规范,加速行业洗牌,太阳能质量联盟正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赵晓 李慧忠:中国经济蛋糕如何切分:国富民穷
边绪宝:货币政策“超调论”言不符实